文艺风
探访老建筑,细品旧时光
◎王文婧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版次:A08 作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八零后的青岛人,记忆里有一首不可磨灭的童谣:“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街里”,指的是中山路。儿时,如果能被父母带着去趟儿“街里”,会兴奋好几天,那大大小小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魅力。走出大学校园,踏上工作岗位,幸运的是我的单位就坐落在中山路,闲暇时,在老街上随意走走逛逛,总会生出几份情愫。
  初冬的午后,徜徉于青石路上,如同穿梭在厚重的历史长廊中,道路两边的德式建筑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什么。中山路并不宽阔,但是一眼望不到头,它是漫长的,曲折的,宛如一幅神秘的油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行,去更好地认识它、了解它。
  行走间,一面红色的院墙引领我走进一道朴素的院门。这座暗红的小楼没有精美的石雕和多彩的花纹,却给人高贵、华丽之感。石头的墙基、木质的窗栏,在庄严中透出几分闲适,镶嵌在墙上的石牌赫然刻着“青岛俱乐部旧址”几个字。我细细地端详着眼前的这栋建筑,砖石结构,平面呈不规则形,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尖顶阁楼、宽阔的门廊,粗花岗岩的装饰和脚下的石阶遥相呼应,典型的德式青年派风格建筑。这里原是德占时期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个俱乐部,是德国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现在由一家高档餐厅经营。走进大门,处处都能看到岁月的痕迹。木质门框和楼梯,极高的屋顶上还有繁复的吊灯。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里的壁炉,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蓝色瓷砖泛着奇妙的光彩,金光灿灿的德国鹰徽时刻展示着这里的精致和辉煌。此刻,我眼前隐约浮现出健硕的德国绅士和优雅的卷发贵妇的身影,他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聊着战乱下的时局,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确,建筑凝聚着城市的精华。沿着街道继续前行,锈迹斑斑的路牌上显示这里是中山路72号,一栋漂亮的二层小楼,砖木结构,带有阁楼。平面布局为“一”字形,建筑的南段有一小型的六角塔楼,墨绿色的屋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圆球。建筑中部的左右各有一尖顶式堡楼,大小一致,均设有高起的墨绿色铁质屋顶,让建筑的整个立面显得非常别致。花岗岩蘑菇石砌基,拉毛墙面。建筑格调清新典雅,属于德国三段式建筑,颇具特色。据说这里原是德国人希姆森地产公司的公寓楼,不知几十年前这里每天上下班高峰期会不会拥堵?“白领”一族是不是也会行色匆匆?有没有打扮光鲜靓丽的先生、女士乘着黄包车在这里穿梭?有没有穿着旗袍的姐妹花手挽着手来这抢购最时髦的洋布回家做裙子?有没有刚领到薪水的教书先生匆匆去百货店买太太喜欢的雪花膏和孩子们心爱的糖果?
  已是黄昏,放眼望去,还有两三栋古楼,在夕阳下现出那一片耀眼的红色,在整齐的房屋中突兀耀眼,有和谐美观的形态,精致得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华灯初上,街边的商铺陆续渐染在绚丽的霓虹中。中山路开启了另一种繁华。中山路老街里是五方杂处、四海同居之地,既有摩登洋气的西式风尚,又有平实朴素的传统习俗。文明在这里融合与冲突,塑造了青岛自己的本土文化;昔日的国际俱乐部、德国人的商业设施变成如今眼前的银行、餐厅、办公楼,新的时代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存在形式,勤劳的青岛人用智慧打造着这条街,延续着一种文化。
  中山路这条百年老街,曾经是青岛的“十里洋场”,是几代青岛人念念不忘的“街里”,更是市南独具的文化底蕴、历史根脉。如今,中山路保护更新工作已经发展成为全市发展战略,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这条曾经引领城市商潮、汇聚金融巨头、承载青岛文脉的百年老街,积淀着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记录着几代人的辛酸、几代人的荣耀、几代人的时代新使命,有说不尽的故事。厚积薄发中山路,精彩还在继续!

分享到: